一年之计在于春。
眼下,正值北方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,广袤的吉林大地上,机械化作业,科学种田的场景比比皆是,人们在田野里埋下希望的种子,憧憬着丰收。
吉林省科技部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,推进科技“上山下乡”工作。各行各业像王立春一样的科研人员积极报名申请,以“特派员”的身份深入全省各地各个领域,扎根农村,履行职责。
科技特派员的出现在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,让农业科技在吉林大地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乾安县科技局副局长王延林:“科技特派员在这儿以后,老百姓每到春播前都向他们咨询:今年怎么种,种些啥?因为大家看到了,种植方式不同,产量真的不同!”
目前,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队伍数量已达9957人。2019年,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家队伍累计服务17494天,培训群众6万多人次。其中,在农业领域已基本形成了“上下成线、左右成网”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。
水肥一体化、膜下滴灌、减肥减药……
在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,大型农机连片耕种,各项农技轮番应用。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金英敏说,种了大半辈子地,如今真是尝到了科技的甜头。“化肥减量能减10%,增产幅度15%以上,一增一减这两块累计起来经济效益得增加30%左右。”
父字村地处吉林西部,干旱少雨,土壤瘠薄。2005年,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进村入驻,仿佛为村民们打开了科学之门。通过实践对比算细账,通过科学手段,百姓们兜里满了,发自内心地服气。
在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立春的带领下,一支17人的科研团队扎根父字村,带动村民每公顷平均增收粮食1500公斤以上。2019年,全村GDP总数达515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,多项研究成果大范围推广。
黑土保护需要因地制宜
长期以来,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绝。但在桦甸市二道甸子镇,秸秆可是能卖钱的好东西。
二道甸子镇黄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潘淑红说:“家家户户的秸秆都让养牛户给买去了,黄牛吃秸秆,把牛粪拉到地里,过腹还田,我们的土地就肥沃了。”
过腹还田、覆盖还田、深翻还田,一项项成熟的农业科技赋予秸秆滋养土地的价值,但能否改变其被焚烧的命运还需多方努力。吉林省农科院院长董英山认为:“对土地投入不能算经济账,我在一亩地里投100块钱,产出110,等于在土地里抠出10块钱;如果投入110,拿回来100,等于在地里存了10块钱。这十块钱不会跑的,它会留给子孙后代。秸秆还田,年年还,虽然花点钱,但是时间长了,土壤改良好了,子孙后代有饭吃了。”
事实上,吉林省正通过秸秆还田、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,以及占补平衡、水土流失、污染防治等综合性措施,控制和缓解黑土地数量、质量下降的趋势,并于2018年出台《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》,从立法角度促进这一资源可持续利用。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
此时此刻,在吉林这片寓意“吉祥”的土地上,田野里播撒着优质的种子,黑土中迸发着科技的力量。稳产、增产,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吉林农民一同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,用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。
龙钰机械转自农业农村部